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在《三国演义》中,常山赵子龙于敌阵之中七进七出,浑身是胆。
而在现代战争史上,也有一位传奇般的战士,不亚于吕布赵云,九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九次荣获特等功的殊荣!
特等功,这在军中是何等的荣誉?
在军中曾有这样一句谚语:“一等功,拿命换;二等功,有伤残;三等功,流大汗。”
简单来说,一等功是英雄的代价,二等功是勇士的印记,三等功是战士的汗水。
特等功是在此之上更大的功劳,这就不仅仅是拿命换了,更代表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贡献。
然而,有这样一位战士,
他不仅九次荣获此等殊荣,还荣幸地四次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展开剩余91%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他,就是被誉为“超级兵王”的张英才。
艰难出身,铸就传奇开端
张英才于1924年出生在山西万荣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从小,他就不得不承受生活的重压,为了维持生计,不到十岁的他便去给地主放羊。
地主的苛刻与压迫让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每次数羊时稍有差错,就会遭到地主的恶语相向和训斥。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36年悄然降临。
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张英才家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开始有了希望。
红军还在村子里创办了学校,张英才得以走进课堂,学习文化知识。
在这里,他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被这种伟大的思想深深影响。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张英才看到了家乡乡亲们在日军铁蹄下的悲惨遭遇。
愤怒与无力感交织在他心中,但同时也坚定了他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加入了八路军。
尽管当时他尚未成年,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的年龄,将他分配到后勤部门。
但在战争年代,即使是后勤也无法完全远离战火。
张英才的传奇人生,就这样在艰难的出身与坚定的信念中拉开了帷幕。
初露锋芒,战场展英勇
1941年,日军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
张英才所在的部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关键时刻,他主动请缨上战场。
虽然是第一次上战场,但他毫不畏惧,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当他看到日军冲过来时,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他稳稳地端起枪,瞄准敌人,扣动扳机,一枪就击毙了一个日军。
这一枪不仅让他信心倍增,也让战友们对他刮目相看。
在战斗中,张英才始终冲在前面,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旅长的位置被敌人的炮弹锁定,千钧一发之际,张英才毫不犹豫地扑向旅长,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旅长。
他自己却因此身负重伤,但他毫不退缩,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他在战场上不畏生死的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赞誉,大家都称他为“拼命三郎”。
1946年,张英才接到上级命令,带领九连的战士连夜赶到长治北门,阻挡阎锡山对我军的进攻。
当时九连有很多新兵,执行任务时难免紧张,结果暴露了位置,引来了国军的炮火猛攻。
面对困境,张英才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冷静分析局势,下令让战士们在民房内把连接墙都打通,多挖几个房间,拉长与敌军的作战空间。
在他的指挥下,九连的战士们顽强抵抗。
那一晚的激战,他们成功挡住了国军的进攻。
虽然国军后来又抽调了人手,但他带领战士们在战火中寸步不让,坚守到了最后。
等到援军赶到时,张英才抓住时机,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长治城。
在这场战役中,张英才带领九连坚持到了最后,打退了敌人22次进攻,击毙敌军300余人,
脚下的阵地没有让出去一丝一毫。
此次战斗后,张英才和他的九连一战成名,被授予“战斗英雄”“铁九连”的称号。
屡立奇功,荣耀加身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首次大规模战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英才所在的九连在这场战役中担任了重要任务。
当时,张英才奉命夜攻长治北关,他们趁夜色悄然潜入,准备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
然而,在行军过程中,一个新兵不小心惊动了敌军,致使整个九连被敌方包围。
在如此紧急关头,张英才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果敢。
他迅速带领战士们连夜挖通所在的几个房间,构建起防御工事。
天亮之后,敌军开始疯狂进攻,张英才又带领全连应战。
敌人的进攻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但张英才和他的战士们毫不畏惧,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据记载,他们共打退了敌人29次冲锋,毙伤数百名敌军。
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虽然双方都有伤亡,但在张英才的带领下,九连最终赢得了战争,赢得了荣誉。
此次战役,张英才一战成名,为他后来的传奇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赢得了特等功的殊荣。
1946年11月,吕梁战役打响。
张英才带领的“铁九连”再次肩负起重要使命,负责抢占战场的关键位置“东阳村”。
张英才接到命令后,迅速带领战士们连夜赶到东阳村。
然而,村子的外围布满了铁网,高地还有机枪对准村外的道路,形势极为严峻。
但张英才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战士们勇敢地向前突进。
在战斗中,他们和另外两个连的兄弟一起,狙击国民党军的一个师。
由于一开始的协调事务,3连和8连都已收兵,只剩下张英才带领的九连还在苦苦坚持。
此时,张英才和三十多个人一起,对抗着武器装备一流的国民党兵。
他们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被压制在一个一尺深的凹道中。
但张英才毫不畏惧,他命令战士们换上刺刀,准备与敌军进行白刃战,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愿当国民党军的俘虏。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每个人一手拿着刺刀,一手拿着手榴弹,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最终,他们坚持到了最后,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张英才也再次立下战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受毛主席四次接见
1949年6月,张英才作为全军楷模和中国代表团一员,出席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
出国前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
大会后他又去苏联、捷克等国考察。
回国后,张英才收到毛主席请柬参加家宴,
这是他第二次见到毛主席。
那天,他们几个人乘着一辆面包车进了中南海,到毛主席家门前时,毛主席的家人特意在门口迎接他们,进门后毛主席与他们一一握手。
这一次,张英才近距离和毛主席接触了。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来到了张英才的面前。
毛主席问他:
“你就是张英才,到过大别山没有?”
“没有去过大别山。我是陈赓兵团的,只到了伏牛山。”
张英才答道。
随后,毛主席非常亲切地让大家就座……
1950年9月,张英才参加首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并致谢词。
那天,闭幕会上张英才向毛主席敬了酒,毛主席也端着酒杯给张英才等战斗英模们敬了酒,
这是张英才第三次见到毛主席。
1954年,张英才作为人大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再次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
毛主席见到张英才也很开心,和他热情握手,并询问他的近况。
张英才,一位将毕生奉献给新中国和革命事业的英雄,不仅自己投身于战场的烽火之中,还培养子女继承革命遗志,将他们送入军队。
这位老人在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历经无数险境,却始终坚韧不拔。
我们应当铭记,和平的宝贵是先辈们用无数牺牲换来的。
英雄虽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参考资料:
《中国人大》,2010年.01期,夏莉娜,《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张英才:曾三次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的代表》
发布于:天津市